农村经济与科技

视点

  • 科技支撑乡村文旅振兴路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田保珍;柳亚男;张雅欣;席作昆;

    科技支撑乡村文旅振兴是山西省探索出的实践路径,其具体举措有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乡村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培育。通过上述举措,游客的旅游体验显著提升,乡村文旅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但仍存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推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加大资金投入规模、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为实现乡村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未来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科技与乡村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助力乡村发展。

    2025年16期 v.36;No.612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产业集聚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以规模经济为中介的实证

    安雪;

    以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检验,引入财政支农等5个控制变量,以规模经济为中介变量,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产业集聚显著正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农业产业集聚可通过规模经济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显著,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的积极影响虽存在但不明显。

    2025年16期 v.36;No.612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产托管驱动新型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机理及路径优化

    刘胜男;刘志敏;

    为探究生产托管驱动新型农户绿色生产机理和路径,推动嘉兴市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基于嘉兴市大桥镇的调查数据,通过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对新型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以及对异质性新型农户绿色生产的促进效果。研究发现,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业收入占比越高,农业生产托管的推动作用越大;较种粮大户而言,农业生产托管对家庭农场的绿色技术采纳促进效果更好。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对不同新型农户提供差异化政策支持,农业生产托管组织要根据新型农户的特点精准定位服务对象,优化服务内容。

    2025年16期 v.36;No.61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农业人口流动变迁浅析

    王丰;周江梅;

    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双栖”现象引发农村劳动力断层及公共服务压力,经济差距、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生活环境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流动趋势表现为超大城市集聚与县域就近城镇化并存,数字技术催生新就业形态,家庭结构分化加剧代际职业断裂,这些变化对农村经济、公共服务、社会结构及农业技术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提出,通过改善乡村基建、发展特色产业、强化职业培训、扶持“新农人”返乡创业等措施,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以促进农业人口稳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5年16期 v.36;No.612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环境

  • 可降解地膜替代传统地膜的必要性及可行路径

    热合曼江·吾甫尔;裴亮;李文锋;道仁·哈尼开;夏倩柔;

    地膜覆盖技术自引入中国后,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传统地膜带来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探讨了可降解地膜大规模替代传统地膜在微塑料污染防治方面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分析其作用。通过梳理传统地膜使用状况及微塑料污染的形成与危害,阐述可降解地膜的类型、降解原理及优势,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推广、成本控制和农民意识提升等角度,提出可降解地膜大规模替代传统地膜的可行路径,旨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微塑料污染防治。

    2025年16期 v.36;No.612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瓶颈及突破对策

    宁开运;马松林;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粮食安全发展存在着粮食供需矛盾突出、消费结构及居民膳食理念不合理、粮食供给过于依赖国际市场等突出瓶颈。为此,需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食物消费需求侧管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形成内外联动的双循环食物供给体系,以突破粮食安全保障瓶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025年16期 v.36;No.612 18-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要点

    吴冬瑜;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有着高效、便携和低成本的特点。综述了酶抑制法(分光光度法)、速测卡法(纸片法)、免疫分析法及胶体金法等主要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研究认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正从单一目标、实验室依赖向多残留、智能化、现场化方向转型。未来需重点攻克多目标物识别、设备微型化与标准化等瓶颈,同时推动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与绿色化学的深度融合,为全球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年16期 v.36;No.612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户种粮“行意悖离”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佛山市三水区为例

    张小冰;黄坛俊;黄瑶;黄杰;刘晓菁;

    为了揭示城镇近郊区农户种粮“行意悖离”的核心影响因素,并为优化种粮补贴政策提供依据,以佛山市三水区13个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550份农户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影响因素及其层级关系。结果表明,城镇近郊区农户种粮“行意悖离”存在户主年龄、家庭种粮年限、家庭农业年收入等10个显著影响因素,根据实证结果划分为三层,其中家庭农业年收入为首要表层因素、交通设施等为中层间接因素、户主年龄等为深层根源因素。分析认为,应通过完善现有种粮补贴政策体系、改善农户粮食种植外部生产条件、强化农业技术培训与生产服务等措施,促进城镇近郊区农户种粮意愿与行为的统一。

    2025年16期 v.36;No.612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及现实路径

    张琳琳;徐国超;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村民环保意识淡薄、治理体系不完善、各级单位贯彻落实不到位等现实困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有助于加强党对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夯实乡村生态建设根基;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助力美丽中国构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需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建立健全落实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等路径,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2025年16期 v.36;No.612 30-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命共同体”理念下乡村生态振兴路径研究

    杜滢;

    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科学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思维系统,是指导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在分析“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及乡村生态振兴的多维内涵、揭示二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乡村生态振兴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难题,提出应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广纳生态振兴英才;加强对村民的教育,提升村民生态素养;完善多元治理体系,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等路径,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2025年16期 v.36;No.612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HP与CBR的高阳县粮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王丹;李祥志;朱潇潇;师琼;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耕地资源紧张和生态压力较大的当下,县域粮食安全风险评估意义重大。通过选取高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案例推理(CBR)两种方法,识别出9个核心风险因子,并对各乡镇粮食安全风险等级展开评估。结果表明,高阳县存在耕地条件差、土壤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整体粮食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邢南镇风险最高,晋庄镇、蒲口乡和庞佐乡风险最低。土壤质量下降程度、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耕地面积以及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研究存在数据时效性与精确性欠佳,模型主观性较强、集成度不高等问题。未来可借助新技术优化数据采集,融入更多社会经济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025年16期 v.36;No.612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困境及路径

    刘乐;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能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并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但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扭转难、高新技术涉农人才短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不足、乡村基础设施滞后等困境。为充分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价值,必须从推广农业新质生产力理念、培养引进高素质新型农业人才、深化乡村农业与科技融合、完善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满足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转化为实际的赋能行动,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

    2025年16期 v.36;No.612 41-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数字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殷井燕;张兆同;翟久博;

    基于农业生产经营实际,构建包含数字意识、数字获取、数字操作、数字应用、数字交流、数字创新和数字安全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的农民在生产经营领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江苏省盐城市423位农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得分计算,科学评估农民在生产经营领域的数字素养水平。结果表明,农民在生产经营领域的数字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发展不均衡,且在年龄、学历等人口学特征上呈现差异。基于此,提出应重点加强数字操作技能培训、实施差异化培训策略、完善数字技术应用激励机制等建议,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v.36;No.612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农户参与土地托管意愿研究——以山东省诸城市为例

    刘衍飞;黄震;程路明;

    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选取诸城市七个乡镇的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收集农户参与土地托管意愿的真实数据,探究山东省诸城市农户对土地托管的满意程度。研究发现,农户对土地托管满意度较高,这一创新经营模式不仅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更推动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成为驱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农户参与土地托管的建议。

    2025年16期 v.36;No.61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元主体协同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对策研究

    柳一诺;季迎娣;成梦婷;张金明;

    乡村振兴背景下,盘活闲置宅基地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融合至关重要。以南京市六合区大泉村为例,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剖析政府、集体、农户及社会资本的协同机制。大泉村通过“政府主导、集体协调、农户参与、资本补充”模式,整合宅基地发展民宿与文旅产业,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民增收及集体经济壮大。然而,实践中存在产权登记模糊、利益分配矛盾及村庄规划滞后等问题。对此,提出明确宅基地权属、构建公平分配机制等建议,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供新路径。

    2025年16期 v.36;No.61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农艺·园艺

  • 龙胜县栝楼病虫鼠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杨明秋;

    广西龙胜县自2019年引进栝楼种植以来,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种植面积达267 hm~2,产量640 t。然而,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及气候异常,病虫鼠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调查表明,当地栝楼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炭疽病、蔓枯病等12种,虫害主要有瓜绢螟、斜纹夜蛾、实蝇类等18种。针对主要病虫鼠害,根据其特点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田间管理、合理用药等综合防控措施。

    2025年16期 v.36;No.61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丁香在太原地区湿地环境中的适应性探讨

    贾劲锐;

    为了研究丁香在北方湿地的适应性,为湿地植被配置提供参考,以太原 3 个典型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紫丁香、白丁香、暴马丁香三个3年生扦插苗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观测其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土壤环境因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研上述品种在太原地区湿地环境中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暴马丁香在太原湿地生长速度最快、光合能力最强、抗逆性最优,综合适应性显著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紫丁香各项指标表现次之;白丁香适应性较弱。同时,土壤因子对丁香生长影响显著,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协同作用影响丁香的适应性。据此建议在太原湿地优先种植暴马丁香,并依据土壤条件分区种植不同品种丁香,期间加强排水管理,针对性改良白丁香种植土壤条件。

    2025年16期 v.36;No.612 63-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经济

  • 陕西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殷腾飞;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陕西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剖析了陕西省在发展商贸服务融合、农业文旅融合、养殖服务融合、制造服务融合等典型村集体经济模式中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为项目特色不突出、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产业融合障碍破除难、项目联农带农效果不佳、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难等问题。据此提出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等对策。

    2025年16期 v.36;No.612 66-6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贵州省“食药物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刘佳慧;徐海刚;

    贵州山脉众多,地势多样,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中国四大道地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其中仿野生天麻、仿野生铁皮石斛、薏仁米种植面积均位列全国第一,多种药食同源植物获得区域品牌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近年来,贵州省“食药物质”产业依托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以天麻、灵芝、黄精等为重点的产业链,但在深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为推动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加强政策引导与科技支撑,完善标准体系与溯源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深化产销对接,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并挖掘民族文化与健康旅游潜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16期 v.36;No.612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共富工坊”的浙江实践

    何翀;

    “共富工坊”是浙江省在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推进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其运作机制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组织共建层面,通过党建引领构建多方协同机制,整合政府、企业、村集体资源;市场运作层面,以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资源整合提升工坊竞争力;精准服务层面,通过技能培训、信息平台与金融服务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政策支持层面,依托政策保障、法律监管与生态保护夯实发展基础。同时,浙江“共富工坊”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通过深化协同、完善机制、精准对接、政策整合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共富工坊”的浙江实践表明,其他地区在推动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中,需突出党建引领、强调特色发展、着力创新驱动并瞄准共享发展。

    2025年16期 v.36;No.612 74-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赋能江苏和美乡村治理的优势、困境与路径研究

    毛利;叶惠娟;徐雪;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数字技术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已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众多,数字治理面临政策支持强度不够,数字治理资金欠缺;宣传引领力度不足,数字治理认知不高;村民数字素养不高,数字治理参与度低;数字应用场景匮乏,数字治理人才缺失;监管体制机制不顺,数字治理效果欠佳的困境,可以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数字治理投入;强化宣传思想引领,提高数字治理认知;加强数字素养培训,提升村民参与能力;丰富数字应用场景,培养数字治理人才;健全监管评估体系,提升数字治理效果的五大路径全面推进数字乡村治理,助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2025年16期 v.36;No.61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以“恩施硒茶”为例

    曾昊仪;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为解决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难题,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提出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两阶段”模型,并以“恩施硒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当市场失灵导致区域农产品绿色禀赋无法彰显时,政府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阶段通过建立产品标准、提供公共物品、构建生态文化机制等方式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在区域公用品牌扩张阶段,市场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关键技术进步、产业融合升级等,反证政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成效,从而实现以区域公用品牌为表、绿色发展增效为里的“共生”发展态势。

    2025年16期 v.36;No.612 81-8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媒体技术赋能民勤蜜瓜品牌推广策略

    尹辉彦;刘军山;杨海兰;吴天宇;杨永刚;

    民勤蜜瓜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新媒体赋能的民勤蜜瓜品牌推广进行研究,有利于民勤蜜瓜产业的高速发展。然而,通过对民勤蜜瓜产业进行调研,发现民勤蜜瓜在品牌推广方面存在品牌保护力度不够、民勤蜜瓜网络知识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差异打造不足、瓜农缺乏新媒体技能等问题。对此,提出采用区块链+AI双核防伪系统,构建“三码”合一认证体系;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知识传播体系;构建物理特征数字化-生产过程IP化-消费场景创新三维体系;将新媒体技能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等民勤蜜瓜品牌推广策略,为民勤蜜瓜品牌数字化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2025年16期 v.36;No.612 84-8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同市云州区黄花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薛冬;

    大同市云州区是我国黄花的重要产区,黄花产业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与条件。然而,云州区黄花产业仍存在产业协同度低、品牌影响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承载压力凸显等问题。基于此,应从深化产业协同、强化品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入手,促进黄花产业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云州区乡村振兴。

    2025年16期 v.36;No.61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发展格局下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问题与对策

    徐婷;谷书萌;赵嘉懿;陈春枝;袁艺卿;

    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成效突出,形成了兴化板桥故里生态养殖模式、灌云“321”绿色发展模式以及太仓东林循环农业模式等典型模式,这些模式在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仍面临认知短视、政策执行困难等诸多问题。未来,需通过深化认知、优化生态补偿、推广绿色技术等举措,推动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v.36;No.612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以新产业新业态引领陇南市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基于浙江省“千万工程”的经验

    王君艳;

    以新产业新业态引领陇南和美乡村建设,可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通过比对分析陇南市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优势与短板,从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激发乡村内生动能及破除要素流通壁垒四个方面入手,探索破解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瓶颈障碍,为扎实推进陇南市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

    2025年16期 v.36;No.612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四川省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白贺兰;王森培;温如莲;刘宗敏;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四川省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成效,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但仍面临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与效率低下并存、产业层级偏低与资源转化能力偏弱交织、人才支撑不足与要素流失叠加、生态治理压力大与农民参与不足相互制约等困境,影响了建设成效。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应立足“盆周山区+盆地平原”的地理格局以及“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定位,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提升农民参与度、优化人才与产业协同机制等方面发力。同时,应健全制度体系,做好项目建设与管护的衔接,完善村民自治与多元共治机制,提升治理能力与可持续性,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16期 v.36;No.612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乡村旅游

  •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基于沿黄村落H村的调研

    李林山;

    乡村振兴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三农”问题仍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以黄河下游原旅游扶贫村H村为例,实地调研乡村旅游产业现状后发现:H村落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产业基础薄弱,对乡村振兴的长效带动力不足;二是在旅游帮扶发展方面,包括帮扶目标人群识别、帮扶措施长效性、帮扶管理能力等存在路径障碍。基于此,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提出了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5年16期 v.36;No.612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化生态视角下广州市乡村旅游的耦合机制与路径优化——以岭南水乡为例

    邓凤珠;卢志海;

    乡村旅游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是一个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相互耦合的系统。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广州市岭南水乡为案例,研究沙湾古镇、海珠湿地周边村和增城正果镇2018—2023年乡村旅游与文化生态的耦合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文化生态碎片化、社区主体参与率低(低于30%)、生态承载超载及文化传播渠道单一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多维耦合机制”解决方案,包括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线路规划、社区共治共享、动态承载力调控、非遗活态保护、“文化IP+新媒体”联动营销等策略。

    2025年16期 v.36;No.612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康养理念下浙江省衢州市乡村旅游民宿顾客消费行为研究

    靳文学;王越;

    为探究康养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助力当地民宿产业升级,以衢州市西山下村民宿为例,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从情感、社会、价格、质量和认知5个价值层面进行模型构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33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情感价值、价格价值和认知价值对民宿游客的满意度和消费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有效促进游客产生重游、推荐等积极行为。基于这些结论,建议民宿经营者打造饱含温情的服务,记录游客旅途故事,增强情感价值;实施灵活定价策略,提高性价比;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定制特色体验活动,提升认知价值,进而推动衢州市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16期 v.36;No.612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烟台市龙泉汤村为例

    孙艺家;李霖;桑运芹;王菁怡;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民生福祉、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许多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的高拉动性带动区域的发展。但是,乡村旅游地数量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同质化现象严重、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依据烟台市龙泉汤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举措以及利弊得失,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兴建配套设施、引进专业人才、发展历史传统、促进宣传方法革新等发展路径。

    2025年16期 v.36;No.612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昭通市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黄帆;成敏;保怡君;

    红色文化作为独特资源,为昭通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昭通市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在红色乡村建设、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培育及民族团结促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高素质人才短缺、乡村红色文化开发思路趋同、红色文化与乡村建设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为此,提出强化政策引领、突出鲜明特色、推进深度融合等一系列优化路径,破解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助力昭通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2025年16期 v.36;No.612 122-12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贵州省黔西南州互助村红色文化传承深度发展研究

    陈蓉;陈云珠;郑信;夏丹;韦宪紫;

    红色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更为激发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定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互助村红色文化传承为案例,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揭示乡村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交通可达性、加强文化遗址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等助推互助村红色文化传承深度发展的对策。

    2025年16期 v.36;No.612 125-12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广东省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冯四朵;

    为发挥广东省非遗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以广东省165项国家级及世界级非遗项目为例,研究“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广东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广东省非遗发展存在项目开发力度不足、市场知名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一是政府需牵头培育传统非遗项目,二是加大对广东省内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三是推进非遗与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

    2025年16期 v.36;No.612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服务设计视角下旅居养老型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以济南黄露泉村为例

    孟思贤;郭佳;张佳艺;

    为探索服务设计视角下旅居养老型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策略,以济南黄露泉村为例,运用服务设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解析黄露泉村养老公共空间的服务触点与痛点。结果表明,该类空间存在功能单一化、基础设施适老化不足、景观层次单一及乡村文化特色缺失等核心问题。基于此,提出融合多元功能、完善智慧设施、构建立体绿化体系、强化地域文化叙事的优化策略,为黄露泉村这类旅居养老型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16期 v.36;No.612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

  • 基于CiteSpace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可视化统计分析

    张萍;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以中国知网2017—2024年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数据基础,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知识图谱,并开展对应分析。研究发现,发文量随年份变化呈现3个阶段特征:2017—2020年为起步增长阶段,2021—2022年为发展阶段,2023—2024年进入内涵提升阶段。发文作者合作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区域内合作较为频繁。研究热点与前沿聚焦于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乡村旅游、乡村治理、职业教育、共同富裕等领域,研究主题演变与国家政策导向及地方实践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

    2025年16期 v.36;No.612 136-14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内生式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缪佳红;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历经脱贫攻坚时期的实践检验正在经历职能重构。驻村第一书记在助推乡村实现内生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度设计的结构性矛盾、资源整合的“悬浮化”倾向、社会资本重构过程双重脱嵌、双轨治理下的选择性合作等问题。针对以上困境,提出权责适配的弹性治理与体系优化、构建“内生培育+外部嵌入”的双向能力建设体系、完善协同治理的制度设计等应对策略。

    2025年16期 v.36;No.612 141-143+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以太原市小店区为例

    郎夏露;

    为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对实现共同富裕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以太原市小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制约城乡深度融合的核心因素。研究表明,小店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产业融合不足、资源要素流通不畅、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治理能力存在短板等现实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障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发展理念和意识不足、资金和技术短缺。据此,提出强化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2025年16期 v.36;No.612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多元协同治理影响因素及对策——以甘肃省甘谷县为例

    崔宝亮;热孜燕·瓦卡斯;

    为探究村干部领导能力对乡村多元协同治理的影响机制,以甘谷县为研究案例,基于2019—2024年官方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从制度基础、资源禀赋、参与主体、技术支撑、政策环境等5个维度构建15项指标体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保护技术投入、数字化治理覆盖率、新乡贤带动能力及农业科技推广效率与乡村治理成效呈强关联,是推动治理效能提升的核心要素;财政支农资金占比、法律纠纷调解成功率等指标关联度较低,反映出财政资源配置与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有待优化;村民参与度、社会组织活跃度等多项指标呈现中关联状态,需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协同治理潜力。未来需强化核心要素投入,补齐弱关联环节短板,深化制度创新以激活多元主体协同效能,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2025年16期 v.36;No.612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利用——以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高硐村为例

    杨建;

    为了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利用路径,以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高硐村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文化传承现状、困境及活化策略。研究表明,高硐村通过修缮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等举措,在文化传承与活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空心化和老龄化导致传承断层、城市文化冲击削弱文化认同、资金不足制约产业发展等问题。需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文化档案和保护管理制度机制、加强宣传、抓牢乡村振兴机遇等方面着力传承与活化利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助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16期 v.36;No.612 152-15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临汾市为例

    李晋芳;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从农户视角出发,根据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设计问卷,综合采用实地调研的定性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较低;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经济负担是主要影响因素,且需兼顾五大指标间的相关性;各村满意度的主导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致富引路人”“乡贤文化”对提升满意度作用显著。据此提出优化思路:加强政府主导与基层组织引领作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突出乡土特色,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2025年16期 v.36;No.612 156-159+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权威视角下青年村干部的治村挑战及其突围

    胡子越;

    为探究行政化与信息化背景下青年村干部的治村困境及破解路径,基于权威理论视角,采用典型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剖析青年村干部的权威结构特征、治理挑战及其突围实践。结果表明:在村庄社会结构转型、国家治理下沉及青年干部生产生活脱域的综合作用下,青年村干部的权威结构表现为传统权威相对不足、法理权威相对集中与魅力权威缺乏积累,进而衍生出群众动员、法理权威脱嵌与权威积累三重困境;对此,青年村干部通过整合传统权威资源、打造政绩亮点工程、回应村民核心诉求等策略重构权威体系,形成“关键少数参与-制度创新示范-产业嵌入发展”的复合治理路径。上述实践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还推动了治理形态向民主协商、创新示范与内生发展转型,对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双重启示。

    2025年16期 v.36;No.612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贾政霖;李波;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理论建构、历史演进、现实需求三维视角深刻把握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这不仅为乡村文化振兴锚定政治方向,擘画了物质精神共同富裕的发展蓝图,更破解了时代命题,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立足于新时代大背景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要在政治维度上强化党对乡村文化的领导,在主体维度上秉持农民主体视角,在文明维度上推动文明融合共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体系。

    2025年16期 v.36;No.612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外语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杜泽怡;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全新动力,推动乡村发展向数字化、绿色化与国际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外语人才凭借自身语言优势和数字化素养,正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外语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外语人才能力与乡村需求错配、乡村语言服务技术赋能不足、外语人才服务碎片化等现实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分析语言技术、旅游文化和数字商务等新兴领域与乡村发展的结合点,通过文旅融合、产业赋能、教育支持和政策保障的多维路径,实现外语人才与乡村发展深度对接,从而持续推动农村新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2025年16期 v.36;No.612 173-175+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及践行路径

    汤钧涵;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历史和实践的逻辑。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主体观念滞后与参与度低、资源开发难度高的困境。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2025年16期 v.36;No.612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精神共富框架下海宁市非遗赋能乡村道德治理的路径

    苏佳录;

    为破解传统文化断裂、道德生态失衡等治理困境,基于浙江省海宁市的实践,依托三重螺旋理论,构建“三维六度”道德治理轻量化模型,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研究认为,海宁市借助伦理金融与数字生态双轮驱动乡村经济韧性建构,依托智能协同与自适应体系实现乡村治理韧性升级,梳理文化基因编码与数字永生计划重塑乡村精神韧性内核,从而推动乡村道德治理范式从外源输入、碎片约束以及个体提升到内生驱动、体系建构和集体共富的转型,实现了乡村治理中经济理性与伦理理性的融合,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未来需深化非遗资源与治理情境的适配机制,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辩证统一。

    2025年16期 v.36;No.612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校地“党建+医疗”共建服务乡村振兴研究——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德阳和新镇党建结对共建为例

    周永茂;姜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举措,作为植根地方的医学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有其独特优势。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党总支与德阳和新镇英雄岭村、高治村党总支结对共建为例,研究医学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认为,校地“党建+医疗”共建模式通过党建工作指导帮扶、健康知识科普、专业技能帮扶、劳动思政教育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地方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分析了在结对共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如结对共建的可持续性、师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观能动性、医疗服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等。

    2025年16期 v.36;No.612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保障

  • “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效果研究——以广东省江门市鹤城镇为例

    尹晨欢;孙语;

    以江门市鹤城镇为例,通过实证调查当地群众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实际知晓情况,评估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发现,当前仍存在资助政策宣传引导不到位、资助政策执行信息不对称、资助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建强立体宣传矩阵,提升宣传质量和深度;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提升民众信任感认同感;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以更好推进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助力。

    2025年16期 v.36;No.612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法律援助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南地区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史睿熙;黄文瑄;

    随着乡村振兴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加速推进,提升乡村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愈发关键。基于陕南地区乡村法律援助服务的调查与研究,使用SPSS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量化服务现状,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受访者对整体服务的满意度较低,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身份在“法律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身份在“宣传与推广”“服务体验”和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年收入在“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因素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体验、法律意识是影响服务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对此,有针对性提出多维度的对策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5年16期 v.36;No.612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村民个人信息保护中村委会的功能作用及其提升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罗嘉伟;

    村民个人信息保护既是新疆数字乡村建设的法治要件,又具有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动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村委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村民个人信息保护中承担着普法宣传、凝聚合力、规范监管等职能。调查发现,新疆村委会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宣教、凝聚村民个人信息保护力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处理村民个人信息行为缺乏规范性、监管村内个人信息使用活动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村民面临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未来加强新疆村民个人信息保护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践行治疆方略;结合民族文化特质,健全个人信息管理制度;优化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引育数字法治人才。

    2025年16期 v.36;No.612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务·金融

  •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

    罗彧妮;罗健;

    广西作为我国西南农业大省,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关键地位,随着“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当前,广西在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但仍面临金融机构创新不足、体制存在局限、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规模受限等问题。为此,应加强金融机构合作、把握发展机遇、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完善金融制度并加大政策扶持,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实现区域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

    2025年16期 v.36;No.612 202-20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供给侧下金融促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广东惠州市为例

    颜坤林;刘枚艳;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以广东省惠州市为样本构建“制度供给—要素配置—风险治理”分析范式,探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路径。研究显示,惠州通过“政银保”协同、“整村授信” 实现制度创新,但仍存在涉农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经营主体融资承保双重排斥、基础设施空间错配及信用数据治理困境等结构性矛盾。研究提出:构建差异化考核免责、政策性担保等风险共担机制,创新抵质押范围并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保险产品与理赔数字化,优化物理网点与数字平台布局,整合政务产业数据健全信用体系。形成“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技术赋能”协同路径,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的金融改革方案,促进金融要素与乡村振兴需求动态适配。

    2025年16期 v.36;No.612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省棉花“保险+期货”收入险分析

    岳栗至;

    湖北省首创的棉花“保险+期货”收入险模式是农业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的重要实践。基于财富效应、乐观预期等理论机制,分析了该模式的运行逻辑及其对棉农收入保障与棉花产业稳定的作用。研究发现,该模式通过保险与期货市场的联动,将价格与产量风险分散至金融市场,显著提升了棉农的收入稳定性,并有效稳定了棉花种植面积与产业发展。然而,该模式仍面临棉农金融认知不足、保费负担压力、价格传导滞后、政策协同不足等挑战。对此,提出普及金融知识、优化保费分担、强化政策协同等改进建议。

    2025年16期 v.36;No.612 212-214+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以S市为例

    朱思梦;邢俊霞;江慧敏;熊佳铭;高善苗;

    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强农村帮扶项目资产管理。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农村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存在全面确权难、效益提升难、处置监管难、基层管理薄弱等问题,在逐项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分类施策管控、分类制定确权方案、提升资产效益、加强资产处置监管、提升资产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25年16期 v.36;No.612 215-217+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村级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惠水县断杉镇为例

    母其凤;

    为深入探讨村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策略,以贵州省惠水县断杉镇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剖析其村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升专业队伍建设水平、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创新策略。

    2025年16期 v.36;No.612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收入·消费

  • 农村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

    陶娅;任薇薇;

    基于2013—2023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农村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农村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增收效应优于中西部地区,其数字技术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5年16期 v.36;No.612 22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流动视角

    普鸿丽;杨栋会;

    基于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的(不含西藏、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面板回归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收敛效应,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收敛作用更为显著;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及劳动力流动反向调节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果。

    2025年16期 v.36;No.612 225-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物流·贸易

  • 如东县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研究

    马璀翠;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农村电商已然成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重要发力点。通过深入剖析如东县农村电商的主要做法,发现如东县在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产品品牌认同度偏弱、物流配送能力有待提升、专业电商人才较为缺乏等不足。分析认为,可从强化农村电商品牌建设,打造新高地;健全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拓展新空间;实施农村电商育才工程,构筑新支撑等着力点入手,以此突破当前发展瓶颈,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2025年16期 v.36;No.612 229-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数字化转型——从传统市场到直播电商的变革分析

    赵兵;金莲;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产品电商直播的发展是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关键体现,信息不对称和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电商直播的健康发展机制主要依赖技术培训、物流优化和市场监管,但仍存在培训机制碎片化、物流体系薄弱化、监管机制滞后化等问题。为优化农产品电商直播发展机制,应构建“技术赋能、物流保障、监管规范”三元协同的综合体系,加强农户技术培训能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并提升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水平,从而提高电商直播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2025年16期 v.36;No.612 232-23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劳动力转移

  • 零工经济发展视角下进城务工人员支持体系研究

    刘锋;

    随着技术的发展,零工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就业形态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零工经济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影响,评估了现有支持体系的成效与不足,提出了拓宽就业渠道、健全政策法规、加强职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和强化权益维护等优化策略,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进城务工人员支持体系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v.36;No.612 235-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困境研究

    吴鹏;郑洋;

    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关键,也是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面对少数民族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面临的个人工作胜任能力不足、地域人才供需关系矛盾、地域经济基础建设薄弱、产业生态模式老旧、传统文化束缚、家庭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要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产业生态升级、政府政策效能转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激活等措施解决少数民族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困境,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需求与大学生个人就业价值实现的共赢。

    2025年16期 v.36;No.612 238-242+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教论坛

  •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模式与实践研究

    余克琴;李秋佳;李凌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教融合是破解乡村人才与技术瓶颈的关键路径。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面临校企合作浅层化、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技术供需错位等现实困境。基于主体协同与功能导向双维度,构建了多元化产教融合模式:通过校村企“三位一体”和政—校—企—乡四方协同机制强化主体联动;依托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嵌入、乡村治理服务和数字农业协同等模式实现功能互补。从教育供给侧改革、合作机制优化、人才吸引力提升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构建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

    2025年16期 v.36;No.612 24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逆力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研究

    李月凤;杨戴萍;

    乡村人才的发展面临偏远地理环境、薄弱产业基础和复杂社会关系等多重风险因素制约,这对乡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类型,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培育新型乡村人才的重要使命。抗逆力视角下职业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单一技能导向的路径依赖,培养乡村人才应对逆境的生存智慧,提升抗逆力。具体而言,一要深挖并整合外在保护性因素,织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二是精准强化内在保护性要素培育,厚植个体应对逆境的心理资本根基;三是激活效能转化关键环节,让乡村人才在真实场景中磨砺成长,实现抗逆力的提升。

    2025年16期 v.36;No.612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公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

    冉倩;

    地方师范院校是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主要力量,厚植地方公费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有助于其成长为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在培育公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方面,面临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课程内容城市化、培养联动过程形式化等问题。为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地方师范院校应明确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乡村教育课程体系,完善U-G-S协同培育机制。

    2025年16期 v.36;No.612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