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叶;田慧芹;姚璇;邢彪;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呈多样化的转型状态,包括生态化、规模化、现代化等,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技术革新与乡村产业转型的枢纽,为破解乡村振兴动能瓶颈提供了新思路。具体实践中,产业园可通过绿色生产、数字基建与电商生态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要素驱动向数据驱动的动能转换,同时,通过碳汇交易、智慧物流等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乡村产业“低效高耗”发展瓶颈的破解提供助力。另外,通过搭建本土化数字生态、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深度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增加收入,推动园区进入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技术嵌入与模式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5年15期 v.36;No.61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裴佳玉;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引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突破口。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揭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关键、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现代农业生产力。其呈现三重维度特征,在劳动者层面,体现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与传统农耕智慧的融合共生;在劳动资料层面,呈现智能技术深度嵌入与生态价值逻辑的协同演进;在劳动对象层面,展现生物技术突破与农业伦理规约的辩证统一。
2025年15期 v.36;No.611 20-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袁方齐;高跃婷;
农业新质生产力融合了数字科技、绿色理念及现代管理元素,正演变为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得出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水平测度、现实困境、实现路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但研究中存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不够细化,并且忽视了区域适配性。未来应加强农业新质生产力跨学科研究,注重区域差异性,提出更加实际性和针对性的措施,以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5年15期 v.36;No.611 23-2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阮小春;张健;
为更好地促进山地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以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湘西州为例,结合生态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开展生态保护等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湘西州生态保护等级为Ⅴ级和Ⅳ级区域面积为887 573.73 hm~2,占湘西州总面积的57.35%,生态保护等级Ⅲ级及以下区域面积为660 097.76 hm~2,占湘西州总面积的42.65%。湘西州生态保护等级高,面积广,要合理规划生态保护措施,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旅游业和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模式,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25年15期 v.36;No.611 26-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博;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农村碳排放的协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碳排放监测体系,通过安装碳排放监测设备、开展定期排放检测等方式,准确掌握农村碳排放的总量和分布,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应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鼓励农作物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加强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应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广有机垃圾堆肥技术,减少垃圾焚烧和填埋产生的碳排放。
2025年15期 v.36;No.611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婉仪;雷梅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撬动农村全方位发展的关键杠杆,不断为农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前,农村生态文明治理仍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存在矛盾点、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态治理参与主体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因而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理论基础,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枫桥经验”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具体应用路径,提出从强化红色党建引领、推动多元主体共治、加强法治保障和文化浸润等方面助力乡村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
2025年15期 v.36;No.61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许蓉;杨茜睿;
运用集中度、变异系数等分析2011—2022年中国茶叶地理标志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1—2022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1.36%;东、中、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拥有的茶叶地理标志数量最多,且三大地区内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差异较大;自然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均会影响茶叶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要依据地方特色,积极申报茶叶地理标志、密切关注茶叶地理标志注册后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地区间茶叶地理标志发展的经验交流等,以进一步激发茶叶地理标志发展潜力。
2025年15期 v.36;No.61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文丽;
为了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农业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解决广西数字农业发展中主体协同失效、技术应用断层等问题,采用案例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等混合研究方法,以广西横县数字茉莉和覃塘云认养两个典型数字农业案例为例,系统解构区域数字农业发展态势,分析其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与技术性瓶颈。研究发现,两案例存在政府主导性地位弱化、政企合作呈资本主导特征、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缺位、农民参与度低且认知不足等问题。需以新质生产力为理论内核、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市场、科研机构及基层农户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数字农业发展系统,通过构建数字农业协同创新系统、加深数字技术应用等路径,推动数字农业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注入动能。
2025年15期 v.36;No.61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钦;
数字乡村建设对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用。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收入分配与畅通农产品流通。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物流体系滞后等困境制约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加强流通体系的数字化赋能等数字乡村的建设战略,助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15期 v.36;No.61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领;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有效突破了传统农地流转面临的困境,激活了农地资源要素流动。以江苏省为例,对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现实实践和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扩散流转信息,以竞价与协商的双轨交易机制满足不同流转需求,使交易双方签订标准化合同以规范流转行为,有效促进了农地流转。但也存在着服务意识不足、缺失配套服务,竞价机制易引起过度溢价,监管功能存在盲区的问题。应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引入各类专业机构,规范定价机制,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2025年15期 v.36;No.61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大展;
衡阳市现行“限燃秸秆”政策虽通过机械化还田、生物质发电等措施提升了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但因政策执行成本与效益失衡、收储运体系与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农户违规焚烧秸秆现象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环境污染与经济收益失衡、政府与农户利益观念错位、政策与技术短板矛盾是核心冲突。对此,建议通过分区差异化治理、健全收储运体系、优化综合利用模式等措施,平衡环保目标与农业生产需求,实现政策灵活性与可持续性。
2025年15期 v.36;No.61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梦婷;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节约粮食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以河南省X市某高职院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研究学生节约粮食的认知水平、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具备节约粮食的认知,但存在显著的知行脱节现象。基于此,提出构建“劳动体验—服务优化—制度激励—文化浸润”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动节约意识向行为转化。
2025年15期 v.36;No.611 57-5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君;孙芳芳;尹渝来;薛博文;周荣华;李晶晶;
江苏省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冻鲜米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规模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底,全省芡实种植面积突破6 666.67 hm~2,较5年前增长200%以上。芡实冻鲜米加工技术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到现代机械化的转型,销售渠道多元且品牌建设初显成效。但同时存在标准化体系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技术瓶颈制约产业升级、品牌影响力不足与产业链协同欠缺等问题。对此,提出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品牌整合与差异化营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推动产业向“现代健康食品制造”跃升,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15期 v.36;No.611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双;许忠裕;邓国仙;欧流英;黎丽菊;
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广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转型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从政策演进、时代特征、理论契合及必然要求4个方面,探讨了绿色发展理念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广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认识不足、技术瓶颈、人才短板、组织模式缺陷及产业链脱节等问题,并提出了强化政策引领、技术支撑、组织创新、产业链构建及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5年15期 v.36;No.611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喻越;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建设西部绿色发展样板区的征程上,必须更加重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南充市在政策谋划、资源盘活和试点带动等方面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的亮点案例不断涌现。但基础资源要素、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惯性思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持续限制着南充市集体经济产业融合发展,亟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发展模式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的政策支持体系。
2025年15期 v.36;No.611 96-9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朝阳;黄利妮;潘胜洁;邹其彩;王喜垚;赵丽娟;
在数字乡村战略与边疆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背景下,提升边疆地区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增强边疆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素养全球框架》,对广西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居民在设备与软件操作、信息与数据素养、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安全和生产性技能应用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应实施“分层分类”居民数字技能培训、构建“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推动“三擎驱动”的数字助农新模式,以促进桂西边疆民族地区跨越数字鸿沟,培养出更多懂技术、会应用的本地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
2025年15期 v.36;No.611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陶蕊;杨宇;李佟劼;
以广西非遗文旅融合的产业转化为例,研究非遗文旅融合与社会创业协同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以探索社会创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广西在非遗文旅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非遗文旅融合深度不足、资源整合碎片化以及人才和资金短缺等问题。非遗文旅融合与社会创业的协同发展能够实现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共生进化,需构建“非遗资源活化—产业链升级—人才培育—政策支持”的多元主体联动发展路径,以创新“非遗+农业/教育/康养”等多元业态,激活乡村创业内生动力,助力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025年15期 v.36;No.611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凯;张浩天;张文勇;李洋;杨镇菲;桑亚新;
以滨州市为例,深入剖析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医药生态产业的发展态势。滨州市中药材种植呈现区域广、品种多的特点,但规模与产值差异显著,销售渠道丰富多样;中药材加工与销售业务涵盖全产业链,然而企业规模和营收差距悬殊;中医药健康服务取得一定进展,形成了多种服务模式。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中医药与健康产业融合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策略,旨在促进滨州市中医药生态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
2025年15期 v.36;No.611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亚男;贾辰熙;张琬晨;韦溪恩;狄立洋;李文辉;
为了针对性破解柿子产业发展瓶颈、助力构建现代化柿业体系,以中国优质柿子主产区陕西省富平县柿子产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该县柿子产业在种植技术、加工设备、市场渠道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面临的发展制约。分析认为,富平县虽作为柿子主产区优势显著,但受种植技术滞后、加工设备老化、市场渠道狭窄及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亟须通过产业升级策略破解技术迭代、产品创新及品牌建设等关键瓶颈。
2025年15期 v.36;No.611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丁艳君;朱鹏飞;段恒沛;李浩;
为探索党建引领乡村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提升联农带农实效,以河南省Q市X镇养生茶产业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组织—产业—治理”三重融合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党建引领是凝聚合力、驱动发展的核心,产业融合是衍生内生动力的关键,治理融合是保障长效发展的基石。然该产业仍面临建设用地与人才短缺、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牌效应滞后溢价不足等瓶颈。需坚持党建引领,突破生产要素制约;提升产品质量,打破恶性竞争循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效益,从而切实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2025年15期 v.36;No.611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龙跃;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很高的价值,河池市气候适宜油茶生长,是广西油茶种植面积较大的地级市。河池市油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区前列,品牌建设成果显著,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但产业仍面临土地资源与资金短缺、技术创新平台缺失、产业链短、品牌建设滞后等挑战。对此,提出了优化土地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强化品牌建设等对策建议。
2025年15期 v.36;No.611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帅;彭慧;
城镇化加速推进引致的宅基地闲置问题正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难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闲置宅基地呈现显性闲置和潜在闲置两种典型形态。研究进一步揭示,法律界定模糊、退出机制缺失、乡土情怀与增值预期强烈、资金短缺、自然地形限制等多重困境制约着当地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作为大都市郊区的生态涵养区,怀柔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需在完善法律体系和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农户思想引导,探索多样化利用模式,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统筹兼顾地质安全和生态保护,为首都周边地区乃至其他大都市郊区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
2025年15期 v.36;No.611 122-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辰婕;曾凌峰;
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与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及国家级农产品供给枢纽,其农业绿色转型对区域生态屏障保护和全国农业变革具有示范意义。研究分析发现,湖北省农业发展存在资源利用分散、环境承载超限、绿色技术转化效率低、制度协同效能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并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机制、优化政策协同保障四个维度,提出推动湖北省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具体优化路径,以切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15期 v.36;No.611 125-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勋;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战略地位。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系统梳理该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其在生产结构、加工转化、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优化种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品牌化发展等对策建议,旨在为黄淮海地区玉米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2025年15期 v.36;No.611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严新凯;
衢州市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以“3+X”产业体系为核心,构建双柚、油茶、茶叶等百亿产业链,并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全链升级等举措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赋能、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创新及多层次人才梯队培育,打造“衢州味道”产品矩阵,带动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然而,其农业现代化仍面临生产要素制约、精深加工不足、市场拓展滞后、人才短缺及产村融合度低等瓶颈。对此,建议通过优化生产结构、延伸加工链条、强化品牌营销、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及深化金融支持等路径,破解发展困境,推动农业全链升级与乡村振兴,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2025年15期 v.36;No.611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崔丽芳;
为破解乡村旅游业态同质化、产品单一等发展瓶颈,以20个“中国最美乡村”为典型案例,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运动康养、乡村研学、农业特色产业、特色饮食等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探究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结果表明,运动康养可有效提高消费频次与用户黏性,研学项目发展的空间广阔,客户潜在需求大,可打造乡村旅游差异化优势及核心竞争力,特色饮食的创新空间大、成本低,且引流效果显著,农业特色产业链的延伸可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提升客户体验的价值。乡村旅游与以上产业整合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综合收益,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乡村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建议:一是构建生态步道网络,串联乡村内外康旅资源,整合离散景观;二是拓展农事体验的时空与产业维度,并引入专业研学运营机构打造优质研学项目;三是建立饮食文化标准化与特色化融合机制,推动区域特色饮食创新;四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创新产品,提高旅游消费的附加值。
2025年15期 v.36;No.611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郜宇梅;李浩丹;李晋芳;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构建了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认知和关系3方面的概念模型,以探讨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企业创新效能的影响机制,并检验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验证理论假设。结果表明:(1)在旅游企业中,结构方面和认知方面的社会资本对创新效能有正面效应,但关系方面的社会资本是否同样具有这种效应,未得到验证;(2)旅游企业的吸收能力与创新效能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联;(3)旅游企业的结构方面和认知方面的社会资本对吸收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关系方面的社会资本是否也有此作用,未通过检验;(4)吸收能力在旅游企业的结构方面和认知方面社会资本与创新效能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但其在关系方面社会资本与创新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2025年15期 v.36;No.611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建萍;
民宿与农产品价值链整合代表着乡村产业融合创新的重要方向,其持续深化将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与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新动能。研究认为,民宿与农产品价值链整合已逐步形成“农旅融合”“三产融合”“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共建”四种模式,但整合过程中仍存在协调机制不健全、服务意识参差不齐、品质标准不统一及数字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实现有效整合应坚持地方特色差异化开发、数字技术赋能、利益共同体构建和政策协同支持四大策略,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整合的深度与广度。
2025年15期 v.36;No.611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如玉;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以山东省邹城市大洪漫谷景区为例,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和访谈法,从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转型提升阶段探讨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各类生产要素注入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在经济、社会、技术及结构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大洪漫谷景区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集观光、休闲、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的转型。基于此,发展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5年15期 v.36;No.611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卫仙;
随着人民群众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景区分布的离散化,如何在有限的节假日高效游览多个景点,已成为旅游地理学和乡村旅游路径规划领域的热点课题。为此,以江西省八大著名山川(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龟峰、龙虎山、翠微峰、武功山、梅岭)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并分析八大名山景观特征与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南北分线”原则将景点划分为北部与南部两大集群,将旅游次序的全排列问题(8!=40 320)转化为地理空间上的景点聚类问题,使路线求解的复杂度从n!降至n~2(其中n为景点数目),实现计算量在数量级上的跨越式简化。从而获得从南昌、九江、吉安以及萍乡出发时的四条最优游览路径。这是对“江西风景独好”的生动诠释。
2025年15期 v.36;No.61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卓婷;陈伍香;
灵渠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灵渠逐步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旅游开发不断升级,但整体仍以浅层次观光为主,文化深度体验不足。目前,灵渠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法律法规执行不力、部分河段修缮不到位、专业人才匮乏等保护难题,以及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文化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开发问题。在此背景下,依托理论支撑与国家政策支持,灵渠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具备现实可行性。基于此,灵渠应加强遗产保护与价值挖掘,利用大众媒体提升灵渠文化传播力,恢复历史街区风貌,并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以促进灵渠文化遗产地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5年15期 v.36;No.611 157-15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阮怡萍;冯雪;杨婧;付雨芯;谭徐晨钰;陆安琪;
为了完善乡村露营地安全风险管控体系,解决现有评估方法动态性不足、指标单一等问题,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的方法,创新性地融合熵权法与TOPSIS法,构建涵盖管理规模、可容纳游客数、消防设施、求生设施、安全人员、事故数据及游客反馈的7维动态评估框架,并提出乡村露营地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以国内10个典型露营地为例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鱼洞国际露营公园因设施完备(消防设施100个、求生设备40套)、零事故率及高游客满意度位列安全榜首(C值0.694),敦煌沙漠营地因安全人员不足(13人)、设备短缺(求生设备10套)综合得分最低(C值0.197),风险隐患显著;规模指标权重最高(24.85%),消防设施预算提升至12%可降低32%的火灾损失,验证了动态评估框架的实践价值。
2025年15期 v.36;No.611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何斌;李斌斌;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性错配”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核心矛盾。通过分析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系统构建了涉农高职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提出了重构育才生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革新人才培养范式、强化“三农”情怀教育以及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等五大路径,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阐述。上述路径能够为涉农高职院校有效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
2025年15期 v.36;No.611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羽航;
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培养新质人才为牵引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基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绿色发展低碳转型为引擎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以技术治理变革为支点助推乡村组织振兴,蕴含着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然而,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中,存在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短缺、农业技术力量薄弱、乡村产业发展滞后等现实挑战。基于此,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劳动经营主体、引进数字化专业人才,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布局农村产业,发挥科技创新驱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措施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15期 v.36;No.611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梦翔;
为探究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创新转化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系统构建以“地瓜经济”理论为核心的“站稳脚跟”与“扩大开放”发展视域,构建“土壤—根系—藤蔓”分析框架,探索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寻根”路径。研究表明,农耕文化中存在以农为邦本的重农观、务实创新的科技观、海纳百川的大局观为内容的时代价值,通过重构“生存土壤保护—本土文化发展—对外开放链接”的实践路径,有效破解文化传承中“理不清”“留不住”“传不开”的现实“失根”困境,在传统要素与现代经济体系耦合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通过文化基因解码与开放系统构建的双向互动,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民族文明形态更新的有机统一。
2025年15期 v.36;No.611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巩小川;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南,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回应乡村文化的时代问题,深化了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最终指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向。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乡村文化传承动力不足、城乡文化差距加大、城乡教育资源不均、乡村文化建设资源匮乏等诸多棘手问题。要破解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发展机制等方法。
2025年15期 v.36;No.611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佘佳臻;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成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投入、村民认同、文化管理能力对乡村文化建设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了提高村民认同,践行“两个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实践道路;增强文化管理能力,推广“一核多元”乡村文化合作治理模式;加大经济投入,构建“四大板块”乡村文化资金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2025年15期 v.36;No.611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乔;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侨乡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侨乡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选取汕头市外砂街道蓬中村为样本,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方法,调查侨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化功能及侨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数字化传播视角,从创新内容表达、优化场景体验、产业地图交互、激活社区参与等路径探究侨文化数字传播策略。
2025年15期 v.36;No.611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谷一;
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作为衔接基层治理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其效能发挥面临科层化组织运行机制偏移、行动者角色嵌入困境、考核机制复杂混同及资源整合分配力度不足等现实制约。对此,需聚焦运行机制的系统优化,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完善专业化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资源靶向分配能力,推动驻村工作队功能从结构性张力向整体性能量释放转化。
2025年15期 v.36;No.611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星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农民在其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性互动之势,大体完成了“开辟工业化道路”“助推经济体制转型”“投身乡村振兴”三项使命。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农民踊跃参与土地改革与水利建设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而实现工业化积累了物质资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劳动力输送助力工业化起步;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掀起了改革浪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时期,农民为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贡献了巨大力量;进入新时代,新型农民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文旅,守护乡村生态,都是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5年15期 v.36;No.611 194-197+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皓月;张齐;曾莹莹;刘梓彤;王芳;
乡村数字化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成效显著,但部分乡村的发展仍低于全国均值。为了给乡村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基于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维度选取指标,运用fsQCA与熵值法,随机抽取全国百强县域中25%的区域作为样本展开组态分析,以研究乡村数字化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单个前因条件不能单独解释乡村数字化发展,其发展是综合性过程,需多条件联动。乡村数字化高水平发展有三条路径,即“技术—组织型”“农—商结合型”“组织型”。(2)电商平台在乡村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乡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结论有助于各县域强化多因素联动、重视基础设施搭建与农业生产信息化,为乡村数字化发展带来启发。
2025年15期 v.36;No.611 198-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河;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延安精神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力作用,关键是将延安精神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紧密结合。延安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有待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不足、乡村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完善及自力更生精神践行不力等。对此,提出以党建引领筑牢方向根基、以创新驱动构建文旅融合模式、以人民本位健全文化服务机制、以创业精神激发内生动力的具体实践路径。
2025年15期 v.36;No.611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